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访谈 | 王建国院士:城市更新与城市魅力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国际绿色建筑联盟邀请专家咨询委员专家,围绕“碳减排背景下的绿色建筑发展”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展专家访谈,以期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教授

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王建国院士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在中国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从技术层面揭示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初步破解了城市建设中有关高度、密度、风貌优化和管控等方面的城市设计难题。出版论著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100余项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获国内外设计奖、教育部和住建部科技奖多项。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愿景、技术路线及经济、社会、生活结构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主要发达国家在2012年前已基本达到碳达峰,对他们而言,在2050-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时间比较充裕;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面对的挑战或许比机遇更多。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目标相互递进,不能割裂地看待。达成碳中和目标任重道远,建筑行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首先,实现碳中和目标,须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采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如何通过科技进步,克服新能源使用开发的技术瓶颈,并使其具有经济竞争力且被市场接受,这样才能将其运用到量广面大的建设中去,这是下一阶段发展我们需要着重考虑并解决的一个难题。比如,光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我国用电大省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京津冀地区,与清洁能源的富集区有地理上的偏差。如何解决清洁能源发电储存与输送的问题,是未来绿色建筑等领域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这也促成了新基建领域中“特高压”概念的产生。

其次,应当把低碳、减碳、零碳甚至碳汇概念纳入下一步城市更新、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去。两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建筑领域的未来发展道路、侧重点、主要问题与挑战将会经历建筑设计和房屋建造学理上的延伸及实践中的探索。当下,应以探索、实验求经验,进而通过成功范例进行推广。

最后而言,未来城市更新之路应当是低碳绿色的,如今,它的目标愿景和量纲已更加明确,我们点点滴滴的工作都在为达成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做贡献。未来的事情不分大小,都将是有助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下半程,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也与这一背景有密切的关联。从学理上讲,单纯提城市更新与改造还不够全面。西方曾经用“urban renewal”的概念来表达城市更新。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城市更新变成了“大拆大建”的代名词,具有贬义指代;“urban design”(即“城市设计”)概念提出后,人们开始加强对历史文化内涵的关注。所以,城市更新与改造不仅仅关注自然与人工的系统关系,还应当注重文化的传承。强调中国特定社会文化传承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在当代的有效延续及扬弃再生,是目前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因素。

作为一名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进行城市更新与改造时不仅要关注物质形体、空间组织和建筑外观,还应进行自身探索及认知的表达,更多地表现出对特定社区在地性的人文情怀的关注与投入。

做出有情怀的设计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对城市更新对象有一个比较全面、整体和人文情怀的关切和理解,关注弱势群体,坚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家庭共享的理念。因此,建筑师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全面了解所要改造社区的历史演变历程、社群特性及人员情况,以此为基础,通过新的介入方式或是对空间组织、环境的调整,来对物质空间进行改善优化。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其特点及人文精神,或者是社区共同拥有的某种愿景,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被留存下来,如果建筑师在改造过程中“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强行干预,必然会出现问题。我非常赞同这样一句话:“城市永远面临着新生与衰亡、发展与保护、保留与淘汰的双重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新陈代谢与更新迭代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固守旧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必须让居民感知到这一更新迭代是有前提的,历史上那些优秀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物质印记都要能在今天延续下来。这正是我们的城市历经年代更迭,能够成为琳琅满目的“博物馆”的真正内涵。因此,城市更新改造,我们极应重视的就是文化传承和历史基因在当下的传承、扬弃与创新的问题。



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应紧跟国际前沿趋势,时刻关注绿色建筑领域学术走向、产业趋势的最新理论实践成果并及时总结,努力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联盟应团结、联动更多机构,无论是学术机构、管理机构还是相关企业,共同为了绿色建筑发展而努力。仇保兴参事多年前提出要“千军万马”做绿建,这一领域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才能谋得发展和明天的,不是一个局限于专业领域或学术界讨论的小话题。联盟要在聚焦绿色建筑的同时拓展外延领域,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愿景而努力。


王建国院士团队部分项目展示



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主展馆

主展馆汲取扬州当地山水建筑和园林特色的文化意象,以“别开林壑”之势表现扬州园林大开大合的格局之美——南入口以高耸的凤凰阁展厅开门见山,与科技展厅相连的桥屋下设溪流叠石,并延续至北侧汇成水面,形成内外山水相贯之景。主展厅建筑部分采用现代木结构技术,对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由于展馆在博览会后将被改造为精品酒店,所以设计同时考虑兼顾了后续利用的合理性。



南京牛首山景区游客中心

建筑设计根据场地地形标高的变化,采用了两组在平面上和体型上连续摺叠的建筑体量布局,高低错落、虚实相间。起伏的屋面和深灰色钛锌板的使用,是对山形的呼应和江南灵秀婉约建筑气质的演绎,也隐含了“牛首烟岚”的意境。设计在审美意象上考虑了佛祖舍利和牛首山佛教发展的年代属性,总体抽象撷取简约唐风,并在游客的路线设计上融入禅宗文化要素,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心目中所预期的集体记忆。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建筑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项目是国家发展量子科技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安徽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工程之一。规划设计从“量子纠缠效应”以及古代哲人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中得到启发,以“自然之谐、科学之力、形态之序、活动之宜、均衡之美”为设计理念,希望建立一座满足科研体量的有机生态公园。



东晋历史文化暨江宁博物馆

设计构思主要基于对当代博物馆学发展概念和趋势的理解、对建筑之于特定环境文脉和场地地形的解读、对现代博物馆建筑空间组织原则的运用等三个方面。设计将博物馆主体建筑向西南部后退,采用地下为主的集中式建筑布局,以缩减场地地坪标高上的建筑体量;建筑体型采用最易于统筹和协调复杂场地关系的圆形形态组合,较好回应了竹山及河道的自然形态。在方圆、虚实、水平与垂直向的对比之间营造环境与主体建筑的拓扑张力关系,寓意“天圆地方”,并呼应古江宁“湖熟文化”聚落台形基址的特征。



我们将持续开展联盟专家访谈活动,敬请关注哦~



国际绿色建筑联盟简介

2017年,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在中国南京成立。作为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全球绿色建筑发展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创新平台,联盟以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为原则,致力于实现绿色建筑理念融通、技术联通、标准相通、人才互通,为建设清洁美丽宜居的绿色地球贡献江苏智慧与力量。

联盟秘书处设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欢迎致力于绿色建筑规划、建设、设计、施工、研发、材料等领域的境内外高等院所、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加入。



往期回顾

专家访谈|缪昌文院士:紧抓机遇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专家访谈|崔愷院士:着眼未来,用设计提升绿色建筑品质

专家访谈|岳清瑞院士:碳减排目标下的建筑业转型思考


策划 | 刘永刚 张   赟拟稿 | 缪佳林校对 | 王登云 赵慧媛

审核 | 刘永刚 韦伯军 张   赟 

发布 | 缪佳林




国际绿建联盟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低碳建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